当你被闪电击中,你便长大了读路易斯
2022/11/9 来源:不详白癜风容易康复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9/5772754.html
一
10月8日
美国诗人路易斯·格吕克
(又译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
获得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年,格吕克出生于纽约。她在青春期时得过厌食症,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也可能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恐惧死亡,才引起了厌食症。总之,这段经历在她的生命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多年后,在多首诗作中,我们都能读到她对这段痛苦经历的回忆和重构。
她从十多岁开始写诗,现在仍在诗歌创作。目前已经出版十多本诗集。年,诗集《阿喀琉斯的胜利》(又译《阿基里斯的胜利》)获美国国家书评界奖,年,《野鸢尾》获普利策诗歌奖。从此,在美国文学界奠定地位,此后仍然佳作不断。
在我国,读格吕克的诗尚属小众。所幸有翻译家看到她,把她介绍进来。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柳向阳和范静哗合译的格吕克两本诗歌合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共收录六本诗集和五本诗集精选。这也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格吕克的最全的诗歌合集。
格吕克写诗比较纯粹,她借诗歌表达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也有评论家认为这句翻译不够准确,因为授奖词要表达的意思是格吕克的诗作个性鲜明,辨识度极高,精准描述了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因此具有了普遍性。)她在美国出版的所有诗集中,从没有选集,她认为一本诗集就是一个整体,割裂了就不完整了。她也不喜欢在诗集之外写“前言后语”,对于她来说,一本诗集就是一件作品,其他的话,都是多余的。所以,当诗集被翻译成中文,译者请她写中文序言的时候,她同样拒绝了。
二
“诗意即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这句对诗歌翻译的经典评论,仔细玩味,很有道理。比如,许多唐诗佳作,翻译成英文诗给欧美读者看,后者很难感受到其中的美。以《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读者读它,一种思乡怀人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在我们的语境里,“月亮”是一个表达思念的意象,所以能“千里共婵娟”。欧美没有这个意象,他们看到的月亮,就是一颗地球的卫星,产生不了思念的联想。没有这个基础,《静夜思》无论怎么翻译,欧美人都产生不了共情。
一些富于说理性的诗歌,反而更容易翻译。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管在翻译中失去了多少诗意,至少“登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思都会表达清楚,外国人或多或少能体会到诗句内在的韵味。
读格吕克的诗,我想要抓住的就是经过翻译也不会流失的“韵味”。从实践来说,这是可行的。因为格吕克已经说过,她的诗集就是一件完整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通读诗集而把握其整体的意蕴,而不一定要纠结于其中某一首诗、某一句诗的具体理解。
读一首译诗,纠结于某个翻译过来的具体的词句是很危险的,也很不明智。
三
在通读格吕克的诗歌合集后,我最喜欢的是《野鸢尾》和《阿弗尔诺》这两本诗集。
《野鸢尾》写的是各种花、园丁、神的独白或对话。它的结构是复调式的,内容是多样性的,主题是热爱生活的。那么多的花草在植物王国里,在森林里,犹如侏儒散落在巨人之间,阳光雨露都被粗枝大叶遮挡在穹庐之外。它们仰望天空,努力寻找生存空间;它们匍匐在地,积极地思考人生。它们与神对话,它们叩问灵魂。
还有神的声音,还有“我”的声音。
在这本诗集中,可以读到很多作者早期的人生体验。诗集的开头,作者就写道:“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我还记得。//……当知觉/埋在黑暗的泥土里,/幸存也令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和记忆,一直隐藏在格吕克的内心深处。
对恐惧、死亡的描述,在格吕克的诗中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