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第二期
2023/3/31 来源:不详苏普林堡王朝
一、洛泰尔二世
洛泰尔二世
(一)年洛泰尔二世出生,年洛泰尔二世成为苏普林堡伯爵和萨克森公爵。年洛泰尔二世参与德意志诸侯反对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的叛乱,—年年洛泰尔二世领导德意志诸侯反对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五世。年5月23日洛泰尔二世在亨利五世死后被德意志诸侯所拥立为德意志国王,开创苏普林堡王朝。年洛泰尔二世出兵意大利支持教皇英诺森二世反对敌对教皇阿纳克莱特斯二世,年洛泰尔二世被英诺森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他称为洛泰尔二世是因为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曾经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而德意志人认为他们和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王统世系下的国家,所以称他为洛泰尔二世。年洛泰尔二世再入意大利,成功抵制诺曼人的进攻。在国外洛泰尔二世对东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兰和丹麦臣服。年洛泰尔二世南征意大利击败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将西西里国王赶出亚平宁半岛。年洛泰尔二世回军途中去世,洛泰尔二世在位期间一直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和腓特烈一世长期内战。德意志公国们再一次把选择继任的目光放在更有影响力的家族上,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洛泰尔二世偏爱的继承人——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而选择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一位萨克森家族的近亲),此事引发两家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康拉德三世剥夺韦尔夫家族的财产,不过年他死后他的侄子“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与韦尔夫家族握手言和,返还他的表亲狮子亨利的财产,虽然数量已少于往日。总之洛泰尔二世死后王位落到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苏普林堡王朝结束,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开始。插个题外话:德意志帝国通常指从年1月18日普鲁士统一德国到年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有时候德意志帝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将神圣罗马帝国算为第一个帝国,需要注意的是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
霍亨斯陶芬王朝
一、康拉德三世
康拉德三世
(一)年康拉德三世出生,他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与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所以是亨利四世的外孙,他的兄长腓特烈二世在年被他的舅舅亨利五世指定为继承人。年亨利五世在进军意大利之前指定他和哥哥腓特烈二世为代理人,康拉德三世支持兄长竞选国王,并与在任皇帝洛泰尔二世爆发内战。年洛泰尔二世去世,康拉德三世自封德意志国王。年康拉德三世被南部诸邦的诸侯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洛泰尔二世的继承人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尔二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拒绝承认,于是两派爆发内战,此后直到本世纪末韦尔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内战一直没有停息过。年康拉德三世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经过拜占庭帝国时对其造成极大破坏。年康拉德三世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步兵军团被全歼,康拉德三世和其骑兵部队仅以身免。年康拉德三世去世,康拉德三世死前未加冕为帝,并将王位指定传给自己年长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成为神圣罗马皇帝后称腓特烈一世)。
二、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
加冕称帝
(一)腓特烈一世绰号“红胡子”或“巴巴罗萨”,他于年出生。腓特烈一世的父亲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韦尔夫家族的朱迪丝。年腓特烈一世继承士瓦本公爵的爵位,在那时称腓特烈三世。年腓特烈一世在德意志国王的竞选中胜出,加冕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国王。年罗马教皇尤金三世给腓特烈一世发来一封求助信,原来当时罗马爆发一场起义,百姓在一个名叫阿诺德的教士的带领下造反。起义者宣称要废除教皇领地,并让教皇过普通人的生活。腓特烈一世没有放弃机会出兵意大利,迅速镇压起义,并召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开隆卡利亚会议。会议中重申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从官员的任命到赋税的征收都只能由皇帝决定。年腓特烈一世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后本想由尤金三世为他加冕,不想尤金三世刚刚在忧愤中去世。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十分固执呆板,在给腓特烈一世加冕时不断挑剔腓特烈一世的行为举止,最后还要求腓特烈一世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最终致使腓特烈一世愤怒,加冕庆典一下子变成屠宰场,近千名教士倒在军队的屠刀之下。但腓特烈一世还是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最后由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封腓特烈一世为神圣罗马皇帝,这时开始称腓特烈一世。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腓特烈一世在第五次远征意大利失败后却为了表示“悔改”,还虔诚地跪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亲吻教皇的脚。年腓特烈一世在阿尔勒又一次接受加冕,成为勃艮第国王。
莱尼亚诺战役
(一)年腓特烈一世纵容士兵在意大利的大肆抢掠,意大利北部城邦被彻底激怒,他们组成以米兰为首的城邦集团与腓特烈一世决一死战。腓特烈一世以强大的军事暴力压倒起义者,城邦同盟被迫投降。同年米兰人复叛,在一次袭击中劫持腓特烈一世的妻子勃艮第女伯爵贝亚特丽斯一世皇后,迫使她倒骑驴出城。这是一种目睹自己像犯人一样被游街示众的侮辱性仪式。这也导致腓特烈一世后来的报复。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入侵意大利,原因是新任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无法容忍专横的红胡子,他宣布将腓特烈一世革除教籍并支持城邦同盟的斗争。于是腓特烈一世出兵,经过两年的战斗米兰被腓特烈一攻陷,米兰代表穿麻布衣、赤脚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却不留情面地将米兰居民赶出城,并在城市中心广场挖沟使其寸草不生,还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来侮辱米兰的民众。年腓特烈一世的屠城行为激怒意大利民众,威尼斯、维罗纳等意大利城邦组成新的“伦巴第同盟”,而且迅速得到教皇的支持。腓特烈一世再次出兵,一开始势如破竹攻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出逃。后来在战争中陷入僵局,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受到意大利人民的英勇反抗。而且军队里瘟疫流行,数千的骁勇老兵毙命,此时腓特烈一世只好撤军。伦巴第同盟是12世纪形成于意大利北部的城市联盟,该联盟目的在于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欲统治伦巴第公国的野心,其城市成员也在年的康斯坦茨和议中得到自由的确认。该联盟于年在莱尼亚诺击败腓特烈一世,此联盟于年菲特烈一世逝世后瓦解。年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菲特烈二世想干预伦巴第事务,伦巴第同盟于是又重新组成,此联盟于年在科特努奥瓦被腓特烈二世打败,但年菲特烈二世去世之前仍存在。
腓特烈一世的戎装画像
(二)年上次失败的腓特烈一世重整旗鼓出军,一开始“伦巴第同盟”还想和谈,但腓特烈一世却拒绝了,双方开始爆发战争。年德意志的统治者奥托大帝征服北意大利的伦巴第地区,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年教皇为奥托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北意大利便作为新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长期受到德意志君主的控制。但意大利人在此之前就以桀骜不驯出名,奥托大帝本人正是联合对国王不满的领主才入侵成功,换成由异族统治后领主们的叛乱就更加频繁。在德意志人统治意大利期间意大利的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商业城市的兴起。随着中世纪经济的复苏和东方贸易的繁荣,在罗马统治时期就已存在的城市人口激增、经济实力增强,甚至逐渐形成自治的城市国家,特别是在伦巴第地区的米兰等大城市甚至取代封建主的地位。城市天生就是自治的代名词,新兴的市民阶级迫切地需要摆脱帝国的统治秩序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与德意志封建主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由于德意志封建主的崛起和皇权争夺的日趋激烈致使皇帝无暇顾及意大利,只能任由各城市扩张自己的自治权。
意大利地区
年腓特烈一世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作为一个狂热的权力爱好者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在他在位时得到短暂的提升。同时他还自认为罗马帝国真正的继承者,致力于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为此腓特烈一世将同样实力强劲的法王和英王称作行省王,要求他们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的威权。要实现罗马帝国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稳定住罗马帝国曾经的腹地意大利,对于已经习惯于行使自己权力的北部城市国家和中部的教皇领地必须要设法使之屈服。年腓特烈应教皇的请求镇压起义第一次南下意大利,并顺道在罗马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行军途中他召开帝国会议,向意大利城邦代表们重申帝国的威权,并准备拿诸城邦中最强大的米兰开刀。皇帝甚至威胁取消米兰的一切权力,但由于腓特烈一世还没有做好对抗米兰的军事准备,所有嘴炮都变成空气。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米兰城
年腓特烈一世率领大军第二次南下,这次他得到与米兰不和的城市支援,成功地制服米兰。他第二次召开帝国会议宣告帝国对意大利的直接统治权,并派出钦差进驻各城市。意大利各城市被禁止私下开战和缔结同盟,任命执政官、制造货币、行使司法权等均应由帝国批准。各城市迫于皇帝的军势表面同意,等到皇帝一走他们就驱逐帝国派遣的官员病恢复自治。米兰人甚至在一次突袭中俘虏腓特烈一世的妻子贝亚特丽斯一世皇后,迫使她像犯人游街一样倒骑驴出城。而在此时皇帝与教皇的关系也濒临破裂,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开除腓特烈一世的教籍,转而支持各城市的斗争。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出兵意大利,纠集所有能聚集的盟友将米兰城团团围住,经过两年的围城米兰在饥饿和无援的情况下开城投降。愤怒的腓特烈一世决定彻底摧毁这座不断与自己作对的城市,他命令将城市广场掘开令其寸草不生,甚至允许士兵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以此羞辱米兰人。意大利人因腓特烈一世的暴行开始将他称为红胡子,意指他在意大利滥杀无辜,以至于鲜血染红他的胡子。腓特烈一世再次要求实行帝国议会的决议,各城市均由帝国的官员管理,仅有一些忠于皇帝的城市允许自行选举长官。帝国官员极尽敲诈之能事,不久各城便民怨沸腾,甚至如克雷莫纳等皇帝原先的同盟都背弃皇帝。
(三)年腓特烈一世发动第四次意大利远征,准备好好惩戒一下这群不听话的意大利城邦。这次他选择直接对付各城市的幕后主使罗马,帝国军队在蒙泰波尔齐战役中大败战斗力不强的教皇国军队,甚至一度占领罗马。年为共同抵抗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的频繁入侵伦巴第联盟成立,从而联合北意大利大多数重要城邦,包括米兰、皮亚琴察、克雷莫纳、曼图亚、克雷玛、贝尔加莫、布雷西亚、博洛尼亚、帕多瓦、特雷维索、维琴察、威尼斯、维罗纳、洛迪、帕尔马等城市。自从年巴巴罗萨在蒙泰波尔齐战役大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军队后,伦巴第联盟就成意大利境内惟一有组织的合法的抵抗神圣罗马帝国的力量。不久之后瘟疫流行导致帝国军队减员,而且又受到城市暴动的袭扰,腓特烈一世仓皇撤回德意志。帝国军队途中遇袭,皇后贝亚特丽斯因为掉队不得不换上马仆的衣服躲在敌对城市苏萨,直到次年才回到腓特烈一世身边,后来腓特烈一世毁灭苏萨正是为了给她出气。
教皇国军队
年腓特烈一世在做好充足准备后开始第五次意大利远征,此时伦巴第同盟的力量也不断壮大,米兰城已在废墟上重建,很多原先亲皇帝的城市也加入进来。腓特烈一世的军队(总计人)攻下苏萨和阿斯蒂,但在以教皇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德里亚受到阻碍,这座城市是同盟为了对付亲皇帝的城市帕维亚而新建的。由于建筑匆忙很多房屋的屋顶还铺着茅草,因此被帕维亚人讥讽为“茅草城”。然而腓特烈一世却在这座茅草城下浪费许久时间且损失不轻,直到年复活节同盟的援军抵达亚历山德里亚仍未被攻克,腓特烈一世被迫撤回帕维亚休整。在此期间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同盟的代表展开和谈,但经过长时间的交涉后无果而终。腓特烈一世知道一场决战不可避免,因此向表弟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请求援军。然而作为帝国境内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的亨利拒绝腓特烈的请求,因为他更乐于见到腓特烈一世的失败,腓特烈一世只得写信给贝亚特丽斯皇后寻求援军。
亚历山德里亚的地理位置
年4月腓特烈一世想要的援军来了,他秘密地离开大军从帕维亚沿提契诺河前去迎接。但见到援军后他发现这些德意志诸侯敷衍拼凑的军队只有名骑兵和名步兵,在率领援军回到帕维亚汇合时来自科莫的盟友加入进来,将援军总数扩大到人。然而地处科莫和帕维亚之间的米兰人正好截获这一消息,他们整军备战并通报同盟的其他城市准备拦截腓特烈一世率领的援军。伦巴第同盟召集数量更多的联军,据一些史学家的估计超过1万人,而米兰人正是联军的主力。他们建造一辆由牛拉着的军旗战车,这辆战车除装饰有米兰的旗帜外还竖有年曾经率领米兰人打败帝国军队的阿里贝特主教的圣坛,以此作为对皇帝胜利的象征。根据后来的编年史记载,米兰人组织名为死亡联队的精锐步兵。此时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人的计划全然不知,正率领军队悄然向着离米兰只有22公里的莱尼亚诺镇行进。同盟军抓住这个机会在奥洛纳河西岸部署人的部队,其中步兵主力和军旗战车位于波萨诺和莱尼亚诺之间。
德意志军队
(四)年5月29日黎明同盟军派出一支名骑兵组成的先头部队前去寻找帝国军的位置,正好遭遇名帝国骑兵组成的侦察队,战斗正式打响。同盟骑兵从树林中冲向毫无防备的帝国军,双方经历短暂的交锋。腓特烈一世的主力即时赶到,迫使意大利人选择撤退。继续前进的帝国军很快遭遇同盟军的主力,意大利骑兵分为四队排列在阵前,死亡联队和其他步兵在后方守卫着军旗战车。腓特烈的军队主要由骑兵组成,尽管人数略有劣势,但根据先前的情况腓特烈一世相信自己的骑士们可以轻易碾碎这群人。
米兰人
帝国军的骑兵率先发动进攻,凶悍的德意志骑士很快击退同盟军的骑兵,迫使他们撤出战场,失去骑兵保护的意大利步兵便暴露在帝国军面前。腓特烈一世命令自己手下的骑士们冲向意大利人,但这些意大利人没有退缩,反而聚集在军旗战车周围结成密集的方阵,依托前一天挖好的壕沟抵抗帝国军的进攻。同盟军以盾牌和长矛结成防御阵型面前,致使帝国骑士进展缓慢。同盟军受到军旗战车激励的死亡联队士气高涨,据史书记载他们看到德国人逼近时突然膝盖着地,向上帝发誓自己会为保卫自己国家而献身。
伦巴第人
德意志人在漫长而血腥的战斗中逐渐陷入僵局,除了盾牌与长矛同盟军前方的简易阵地与后方的弩手也给德意志人造成不小的麻烦,就这样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的尸体不断地倒在战旗和圣坛周围。就在帝国军不断地冲击死亡联队的阵线时战场的天平突然发生致命的倾斜,之前撤出战场的伦巴第骑兵重整旗鼓,与此同时附近的布雷西亚骑士也收到此前侦察队的消息赶了过来。两支骑兵汇合杀了个回马枪,冲向正在攻击同盟步兵的帝国军侧翼与后方。意大利骑兵的冲击成功地撕裂帝国军的防线,布雷西亚骑士还杀到皇帝的面前。在激烈的战斗中腓特烈一世的护卫和旗手纷纷阵亡,红胡子本人也摔下马身受重伤。帝国军看到自己的皇帝倒下士气瞬时崩溃,纷纷慌忙逃窜。帝国的将领们几次试图重整队伍但均是徒劳无功,皇帝死亡的恐惧已经在士兵的心中弥散开来。之后的战斗就成一边倒的屠杀,同盟军一直追过提契诺河,获得大量的战利品和俘虏。
(五)经过这场决定性的失利后腓特烈一世在伦巴第的统治开始崩溃,残余的德意志骑士聚集在帕维亚,准备报告给腓特烈一世的妻子贝亚特丽斯皇后皇帝已战死的最坏消息。皇后信以为真举国缟素,然而几天后皇帝本人却重新出现于帕维亚城门前,他尽管受伤但还是大难不死得以逃脱。这场失败迫使腓特烈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于年签订《威尼斯和约》,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重新和解。和约规定腓特烈一世承认亚历山大三世为合法教皇,不再承认与其对立的教皇,即已故的帕斯卡尔三世和嘉礼三世。腓特烈一世的皇后贝亚特丽斯一世的加冕仪式由帕斯卡尔三世主持,因此被视为无效,贝亚特丽斯不再被称为皇后(本人仍然以皇后自称)。如果腓特烈一世驾崩,则默认将作为年幼新君的摄政母后成为实际执政的贝亚特丽斯仍然要代表德国遵守。目睹莱尼亚诺的失败的马德格堡大主教威施曼也在其中,并起到重大的作用。年腓特烈一世发动对意大利的最后一次远征,仍然还是以失败告终。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依约腓特烈一世放弃在北意大利城市任命官吏等权利,城市有权选举自己的执政官,但必须由皇帝授职。各城市承认皇帝的宗主权(实际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派代表行使司法权解决各城市的上诉案件。《康斯坦茨和约》使腓特烈一世正式承认北意大利的城市享有司法和内政的自主权,意大利的城市也承认帝国的宗主权,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封臣,双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
腓特烈一世没有原谅“狮子”亨利,年腓特烈对亨利进行缺席审判,宣称帝国法律在德意志传统法律之上,从而剥夺他的一切土地。年1月27日腓特烈一世之子亨利六世迎娶西西里的康斯坦丝,这才宣告着德意之间暂时和平的来临。四年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腓特烈一世率领10万大军杀入亚洲,一路向着圣城耶路撒冷压过去。然而死神没有放过这位一代雄主,他带着一生的辉煌与遗憾不幸溺死河中。此后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再次远征意大利,试图弥补遗憾将亚平宁半岛纳入帝国的威权之下。但帝国军队再次被团结起来的伦巴第同盟击败,腓特烈二世被迫签署和约。霍亨斯陶芬家族与教皇继续斗争直到王朝灭亡为止,意大利从此游离于神圣罗马皇帝的威权之外,逐步形成中世纪晚期那种列国争霸的格局。
国内政策
(一)腓特烈一世像所有有才干的皇帝一样试图在德意志境内驾驭桀骜不驯的诸侯,他在年颁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为皇帝服兵役。他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把大的诸侯领地分割成多块,因此在年将奥地利从巴伐利亚公国分出来,使之成为公国。虽然腓特烈一世和他的帝国威名赫赫,但在业已形成诸侯割据的德意志,他的中央集权政策仍然受到强有力的挑战。腓特烈一世的主要敌人和竞争对手是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亨利在年兼领巴伐利亚。年狮子亨利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不伦瑞克和吕讷堡。但腓特烈一世并未将狮子亨利被没收的领地划入王室领地,而是将它们分给其他公爵。从此这就在德意志成为一种惯例,即被没收的公爵领地只能短期为皇帝所拥有。
(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者们越来越多地把土地借给家臣,腓特烈一世希望他们会比公爵们更可靠。这一新兴阶级最初是主要服务于战争的,他们后世骑士阶级的前身,也是帝国权力的根基。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帝国的另一本质性变化是在隆卡格里亚建立的整个帝国的新秩序,此举一方面是要废除众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试图将皇帝的臣子们归于同一个合法的司法和公诉体系之下,这正是现代“法制”理念的前身。另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新式城市体系的建立,由皇帝和本地公爵共同完成。这一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剧增,同时也是为了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重点地区,在以前城市只形成于古罗马的地基或主教辖区之上。包括弗莱堡在内的一些城市建立于12世纪,一定程度上成为很多后世城市的经济发展模板,如慕尼黑。
(三)腓特烈一世于年被加冕为皇帝,他强调帝国的“罗马性”,部分上是为了证明皇权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年腓特烈一世在隆卡格里亚举行的帝国大会中根据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再次声明皇帝的各项权利,皇权自主教叙任权之争以来一直被当作与王权同等来看待,不过在隆卡格里亚首次被枚举罗列出来。这一广泛的权力范围包括筑路、制定关税、铸币、惩罚性收费和公职人员的任免,这些权力可以明确地在罗马法律中找到根源,此举意义深远。
(四)在霍亨斯陶芬王朝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靠着帝国西部巧舌如簧的农民、商人和工匠(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成功地和平地推动向东方土地定居的进程,此前由西斯拉夫人定居或无人定居,这些土地逐渐的日耳曼化。凭借定居地的东扩也由于本地斯拉夫统治者与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终到达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同时条顿骑士团在年被马佐夫舍的康拉德公爵邀请到普鲁士来促使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条顿骑士团国和他的日耳曼继承者普鲁士王国从来就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帝国中的波希米亚王国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势力,年皇帝腓特烈二世颁布西西里金玺诏书承认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一世(自年开始使用国王头衔)及其后代的王室头衔,并将波西米亚公国晋升为王国,波西米亚国王从此被豁免除参与帝国会议之外的所有义务。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期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建立成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德意志,并给予德意志的公国和主教国们广泛的特权。在年的《神圣诸侯契约》中腓特烈二世下放很多权力给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在年的《世俗诸候法案》中腓特烈二世又将大部分上述特权分给了世俗地区,虽然事先这些特权很多都已经存在,但它们被广泛而一次性地授予。腓特烈二世希望能以此在他专注于意大利事务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能帮他维持好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秩序。年的《世俗诸候法案》中腓特烈二世首次将德意志的公爵们称即领地的主人,这也是政治术语一次非凡的进步。
领导东征
(一)年腓特烈一世在与教皇和解后与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和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卡佩一起领导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腓特烈一世未能到达圣地。德意志军队走陆路,沿着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到达君士坦丁堡。阿尤布苏丹萨拉丁买通拜占庭皇帝伊萨克二世,让他尽量延缓十字军的速度。伊萨克二世激怒腓特烈一世,双方发生摩擦,最后交换人质才停下来。神罗军队在埃德恩过冬,年春越过海峡到小亚细亚。年5月18日神罗军队经过战斗占领科尼亚,路上有时会碰到一些零散的阿拉伯轻骑兵的骚扰,除此以外一路上突厥人没敢对这支大军发动大的进攻。5月底神圣军队进入亚美尼亚人的西里西亚,从那里他们可以安全前往叙利亚。然而年6月10日傍晚68岁的腓特烈一世在骑马渡过萨列法河时在极度疲劳中突发心脏病,结果坠河溺亡。他的死被萨拉丁看作是安拉显灵,因为他是这次十字军东征最为有力的领导者,也是萨拉丁最为惧怕的一位敌人。没有皇帝强有力领导的德意志军队开始瓦解。其中一些人立即回家,剩下的人乘船或走陆路去安条克。在叙利亚部队因为一路的小战斗和酷暑损失严重,在安条克又遭到瘟疫的沉重打击,只有一小部分人参加围攻阿克。年1月20日弗里德里希的儿子、斯瓦比亚公爵去世后这支神罗十字军就彻底瓦解,而第三次十字军的领导权也就此落在英格兰人和法兰西人身上。
三、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
(一)年11月亨利六世出生于荷兰的纳梅亨,他是“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第五子,母亲是勃艮第女伯爵贝亚特丽斯一世。由于兄长的夭折亨利六世成为王储,在年4岁的亨利在其父的意志下被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年亨利六世在美茵茨和其弟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在隆重的仪式后被封为骑士。亨利六世外表忧郁、苍白、严肃,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和父亲的高大英俊形象完全不同。亨利六世年轻的时候是个伟大的情人,同时又为爱情写下诗篇,是当时宫廷抒情诗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在情诗里亨利六世是个感情深沉细腻的骑士情人,而做为统治者的亨利六世却显现的却是面对敌人冷酷无情的态度,日后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形容他“亨利六世如北风怒吼,肆虐在玫瑰园般的西西里”。21岁的亨利六世在其父意志下于年1月在北意大利的米兰同西西里的康斯坦丝公主结婚,新婚夫妇由阿奎拉的戈特弗里德大主教加冕成为意大利国王。这时康斯坦丝公主已经34岁,她金发碧眼、个子高大,是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的遗腹女,少年时期和母亲一直生活在西西里的修道院中。
(二)年腓特烈一世远征巴勒斯坦期间亨利六世成为帝国的摄政,亨利六世在不到24岁时就开始为远征的父皇代为执政,头几个月他眼前的任务就相当艰巨。年10月狮子亨利就违背诺言回到萨克森,目的是趁老对手腓特烈一世不在国内期间恢复自己旧日在北德的统治。由于荷尔斯坦因伯爵阿道夫三世离开家园追随皇帝参加十字军东征,狮子亨利能够迅速将该地区的大多数要塞控制在手中。作为罗马王的亨利六世立即在梅泽堡国会上向帝国的敌人狮子亨利宣战。北德的冬天非常寒冷,战事相持不下,直到年春天才取得胜利。年6月10日腓特烈一世远征东方时去世,亨利六世正式成为德意志国王。不久西西里国王威廉二世突然死亡并且没有留下子嗣,亨利二世的妻子康斯坦丝作为威廉二世的姑姑就成为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也已经在威廉二世生前被确立为继承人。然而西西里的民族党已经拥立莱切伯爵坦克雷迪为新君,帕勒莫的大主教在教皇的同意下于年为他加冕。亨利六世不可能放弃得到死敌国家的大好机会,他立即同狮子亨利为首的韦尔夫家族议和,狮子亨利公爵的两个儿子亨利和洛泰尔做为人质留在皇帝的身边。亨利六世安定德国后率军前往意大利,以夺取妻子为自己带来的富庶王国。亨利六世首先赢得北意大利城市的支持,接着向罗马进军以便得到教皇克莱芒三世向他承诺的皇冠。作为加冕的条件亨利六世把忠于皇帝的小城图斯库卢姆交给它的敌人罗马,抛弃与帝国结盟的城市,这一举动无疑显出亨利六世强烈的利己不择手段的精神,在年4月15日他由教皇塞莱斯廷三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不顾教皇的警告继续率军向南进发,通过一支比萨的舰队从海上包围那不勒斯,但是这座南意大利的名城顶住亨利六世的攻击。围城的时间渐渐进入春夏之际,亨利六世的军队中就开始因为水土问题大规模流行疟疾,随他围城的波希米亚公爵康拉德二世和科隆大主教菲利普都病死,亨利六世本人也病倒且病势越来越重。此时狮子亨利的大儿子小亨利趁军中大乱的时候从亨利六世的身边逃回德国,并向德国传播亨利六世已经病逝的虚假消息,使得一时间帝国大乱。
(三)此时亨利六世开始康复,但他已经认识到不可能立即征服南意大利,8月他将军队从那不勒斯撤走回到伦巴第。对德意志军队来说这次撤军差不多等同于逃亡,甚至被他留在萨莱诺作为自己会回来的信号的康斯坦丝皇后也因遭到当地市民背叛而落入坦克雷德的手中。不久亨利六世在米兰和法王腓力二世会面并重建斯陶芬-卡佩联盟,然后亨利六世于年底带着满心的失望回到德国。坦克雷德想以康斯坦丝要挟亨利停战但被亨利六世拒绝,坦克雷德也无意让亨利赎回康斯坦丝,因不愿损毁名声等原因也无意处决康斯坦丝,虽将其严密关押却也一直以礼相待。亨利六世向塞莱斯廷三世抱怨妻子被俘。塞莱斯廷三世以开除教籍威胁坦克雷德将康斯坦丝送到罗马以作为塞莱斯廷施压亨利的筹码,许诺坦克雷德一旦照办就承认他为西西里国王,但德军预先在教皇国边境的切普拉诺设伏,不顾主教反对将康斯坦丝带回亨利六世身边。“狮心王”理查一世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后于年秋开始惊险归国历程,他先化装成一名商人搭上一艘商船,但船却在威尼斯附近的亚德里亚海上遇难。由于理查一世对西西里的坦克雷德的支持致使亨利六世对自己非常不满,这时在法国的港口不让理查一世通过,理查一世决定只带少数扈从穿越德国并成功地躲过多次针对他的追击,12月在维也纳被奥地利公爵利奥波特五世逮捕,并以非常高的价格卖给亨利六世。亨利六世将理查一世监禁在特里斐尔丝的山上城堡,接着他通过威胁要将理查一世送交给法王腓力二世,迫使理查一世交付5万磅赎金,又要求理查一世必须在反对坦克雷德的斗争中帮助自己。亨利六世因为英国的赎金迟迟未到又加大砝码要再加2万5千磅,但可以不需要英王本人参加反西西里的战斗。由于理查一世的弟弟约翰亲王等人都不希望哥哥回国亨利六世又再次在赎金上敲竹杠,要求理查一世支付15万磅的赎金,因此英国发起刮地皮的风潮致使其民不聊生,这时便出现著名的罗宾汉的传说。最终关于赎金的数量有比较科学的统计为公斤白银,在当时差不多为英国国库十年的收入。理查一世在囚禁期间还收到母亲埃莉诺的信,她劝理查一世将英国降为帝国的附庸并向皇帝臣服效忠,后来理查一世跪在皇帝的脚下行臣服之礼,称亨利六世为“众王之王,万主之主”。亨利通过劫持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得到大笔赎金,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年坦克雷德死后亨利六世大致征服意大利,年12月25日亨利六世在西西里都城帕勒莫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年5月20日亨利六世将意医院赠与条顿骑士团,同年7月18日又把西西里的一座教堂和修道院赠与条顿骑士团,这使年成立的“医院骑士团”有了良好的开端,也是亨利六世准备对拜占庭帝国实行十字军东征的准备。亨利六世在西西里倒行逆施,因此在西西里经常遭遇叛乱,甚至连妻子康斯坦丝也一同反对他。年亨利六世在菲乌梅迪尼西附近打猎时染病发冷,于9月28日在墨西拿因疟疾去世,康斯坦丝将他葬在墨西拿,年迁葬到帕勒莫主教座堂。
韦尔夫王朝
一、奥托四世
奥托四世
争位人生
(一)年奥托四世出生于德意志西北部的不伦瑞克,因为他又被称为不伦瑞克的奥托。奥托四世是韦尔夫家族中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因而他是狮心王理查一世的外甥。奥托四世的父亲狮子亨利在与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斗争中失败,因此奥托四世从小便在母亲的娘家中长大。奥托四世在阿奎丹渡过自己的童年并在此接受教育,也与理查一世、约翰一世这二位舅舅打下良好的关系,在理查一世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后他陆续被封为约克伯爵(年)、普瓦图伯爵(年)、阿奎丹公爵(年)。年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辞世,德意志的诸侯们选出亨利六世之弟施瓦本公爵菲利普继任为德意志国王,其实菲利普被选任可以说是一个过渡,因为亨利六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在当时刚四岁。隔年奥托四世也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德意志贵族推举下成为德意志国王,于是一时间德意志王国境内出现两位国王彼此竞争的局面。双方除了各有帝国诸侯的支持外都有外国力量与以支持。在施瓦本的菲利普背后有来自法兰西王国腓力二世予以支持,而在奥托四世这边则有他的舅舅们理查一世和无地王约翰一世给予帮助,因此两派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奥托在-年间获得教皇英诺森三世的青睐,而被教皇片面地宣布为合法的国王。然而教皇的宣告并无助于奥托四世的国王地位,由于英、法两国陷入长期的战火之中奥托四世丧失来自金雀花家族的经济支持,终于导致自己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许多贵族倒戈到施瓦本的菲利普那边,其中也包括奥托四世的兄弟亨利希。随后在年的华森贝格一战中奥托四世又被施瓦本的菲利普所击败,并在此战中遭到击伤,更导致其势力瓦解。遭受到这样挫败的奥托四世被迫从德意志国王宝座上退位下来。
(二)年奥托四世的对手施瓦本的菲利普忽然遇刺身亡,而霍亨斯陶芬家族中据有继承权的弗雷德里希尚未成年,于是奥托四世又再度成为德意志国王的人选,为了确保其地位的法理性他于同年前往法兰克福再次接受贵族们推选自己为德意志国王。当选德意志国王后的奥托四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与施瓦本的菲利普的10岁女儿贝亚特丽克斯订婚,奥托四世为了取得帝位他迅速地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了意大利,并且同意教皇提出的条件来满足教皇在意大利的统治权力,因此他受到教皇的护持并于年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奥托四世成为皇帝后很快地忘却自己对教皇的承诺,他在意大利大肆用兵以收复帝国在意大利的旧业。奥托神圣不但占领塔斯坎尼,还企图入侵意大利南部并染指西西里王国,当初奥托四世为了取得帝位曾承认西西里王国为教皇的保护领。奥托四世在意大利的扩张不但引起教皇对其背信弃义的忿慨,也引起教皇对一个可能统治全意大利的帝国感到恐惧。于是在教皇的煽动下德意志贵族在纽伦堡召开集会废去奥托四世的帝位,与此同时教皇英诺森三世也对奥托处以破门律,德意志贵族重新选出亨利希六世已经成年的儿子腓特烈二世。年忙于意大利战事的奥托四世返回德意志,为了挖腓特烈二世的墙脚他匆匆地与贝亚特丽克斯完婚。然而奥托四世在成亲不到三周的时间便成了鳏夫,贝亚特丽克斯之死断绝他个人与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亲缘联系,也使他丧失部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支持。丧失教皇支持的奥托四世只能转加强与英格兰王国的金雀花家族的联合,但却因此卷入英、法之间的战火之中。年奥托四世加入无地王约翰一世的反法同盟,并亲率联军入侵法兰西王国时却在布汶战役惨遭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痛击。这一战不但结束奥托四世的政权,也让德国主宰欧洲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国成为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年,奥托四世派出代表参加教皇主持的拉特兰公会议试图与英诺森三世妥协,作为重获或政权的最后努力,但他已被英诺森三世彻底抛弃。不久奥托四世其帝位再次被废黜,于是他返回在不伦瑞克的家族产业中渡过残生,年5月19日奥托四世去世。
布汶战役
(一)早在13世纪初英法争霸战开打之前尚未继承大统的奥托四世就与安茹家族有着深厚情谊,由于自己的母亲玛蒂尔达就是英国公主所以奥托四世在父亲早逝后由娘家的亲戚们代为抚养,因此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阶段几乎完全是在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度过。那里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巴黎王室,却一直随封建法理效忠伦敦宫廷。狮心王理查一世和他的弟弟无地王约翰一世也都在继位前长期混迹于此,并且对年轻的奥托四世照顾有加。年奥托四世因敌对家族的继承人遇刺而被侥幸地推选为神圣罗马皇帝,然而那些握有地方权势的贵族往往对他的登基不置可否,因此只能背靠已经当上英王的舅舅约翰一世支持,并不可避免地同罗马教廷达成妥协。鉴于罗马教廷总是期望能独霸意大利半岛,奥托四世便许诺不会对阿尔卑斯山以南用兵。
经济并不发达的德意志很难满足政治家的个人野心,这促使奥托四世在继位后立刻撕毁协定,招募嫡系武装对意大利大举入侵。此举也深深刺激教皇英诺森三世,逼迫德意志诸侯组织起废黜昏君的纽伦堡会议,最后还不忘将更多权重倾向于法兰西,发展其作为自己的新一任世俗保护者。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允许法国北部骑士南下进攻图卢兹并发动阿尔比十字军,这就让奥托四世对法兰西王国心生怨恨,并在战略上进一步与舅舅的英国联合。加之自己在德意志本土缺少人脉,便期望靠战功获得其他区域的诸侯支持。同时远在伦敦的约翰一世也意识到自己同法王摊牌的时间临近,虽然皇家海军在前一年达默之战的胜利后逼迫腓力二世从佛兰德斯撤军,却没有对死敌造成多大损伤。那支惨遭摧毁的法国舰队主要由倒向巴黎集团的诺曼底、布列塔尼和阿基坦叛逆组成,丝毫不触及腓力二世及其忠臣们的核心利益。倒是勉强熬退王师的弗兰德斯惨遭撤退法军的焦土扫荡战术,承受着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以至于靠对口贸易创汇的英格兰畜牧业也因前线海军的胜利而反遭重击。因此总是不被看好的约翰一世就必须策划起绝地反击,他敏锐地意识到不仅自己同腓力二世存在矛盾,连许多和法国存在宗藩关系的大领主也惧怕利益受损。加上还有个同样想背击法国的奥托四世,足以构建起瓦解巴黎中央王权的攻守同盟,只要通过两路人马的相互配合就可以让人数有限的法军疲于奔命。
(二)年春这个临时起意的反法同盟正式成型,除了英格兰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还包括遭法军蹂躏的弗兰德斯、背叛法王的布洛涅、位置更偏远的荷兰和夹在法德之间的洛林,如果再算上站在英王旗下的阿基坦那么大半个西欧都被直接拖入战争。根据约翰一世的计划他将利用海上优势登陆阿基坦,从而将法军主力吸引到西南战场。随后由侄子奥托四世率领部分德意志和北法诸侯的联军突然南下,直取缺乏防卫力量的巴黎,最后再逼迫菲利普乖乖就犯,或是兵合一处的予以彻底击溃。显然这是非常典型的外线牵制策略,适合力量分散的外圈联盟夹击中心强敌,何况在前一年的海战过后许多来自西南边区的投奔者就不再为法王所信任,这也意味着法军能动员的兵力规模只会更少而非更多。约翰一世率领雇佣军队从英格兰的海港普茨茅斯出发,于年2月15日在阿奎坦地区的拉罗歇尔登陆,随行的还有他的王后伊莎贝拉、5岁的小王子理查和被挟持的侄女布列塔尼的埃莉诺,他意图扶植她为布列塔尼女公爵(年布列塔尼贵族为免被俘的合法继承人埃莉诺成为约翰或亲英封臣的傀儡,立埃莉诺和亚瑟的同母异父妹阿丽斯为女公爵并得到腓力二世的认可)。他不能从英格兰贵族处获得支持,只能征召他在法国圭延地区(即阿奎坦地区)的封建臣属,然后进入普瓦图地区。一路上约翰一世不断得到兵力补充,他随后穿越罗亚尔河并进入其家族先前拥有的安茹领地。
然而中世纪的通讯技术落后让居于外线的各方很难达到真正同步,当约翰亲自率领皇家海军抵达加斯科涅时他的德国侄子和其他同盟还在忙于分头征兵,何况这个联盟还缺乏事先的细致调查和步骤计划,所以给内圈法军以最大化的应对时间。腓力二世率领很少的骑士部队南下,再征调地方封建武装予以支援,结果是沿着萨穆尔大道和希农行军的腓力二世屡屡挡住英国人的前进和撤退线路,让缺乏重骑兵而依赖雇佣步兵的他们非常被动。约翰一世迫使腓力二世将军力投放到南方战线上,可以说约翰一世的计划成功一半,但不幸的是奥托四世和他的军队由于还没有作好进军的准备并没有在北方战线发起进攻予以配合。北方前线传来关于奥托四世整顿军队的警报使腓力二世意识到比南方的约翰一世更加严重的危险,腓力二世让他的儿子路易率领名骑士、名重装骑兵、0名步兵留下防御约翰一世,自己带领私人的一支骑士小部队返回巴黎准备应付来自北方的威胁。
(三)约翰一世可能意识到整支法国王家军队正向巴黎撤退,他迅速在5月份移动回普瓦图地区,接着越过罗亚尔河再次入侵安茹地区。6月约翰一世围攻拉罗歇尔·阿斯·莫因,7月约翰一世得知法国王太子路易率领一支法军从安茹、缅因地区赶来增援时他匆忙撤退。约翰一世在与法军进行两次遭遇战后到了夏季来临的7月3日,他不得不放弃进攻率军返回阿基坦休整,此时原本早应南下的其他盟军才刚刚集合完毕。英军之所以无法与法国对手抗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骑士阶层支持,这些堪称本国军事菁华的男爵早就因狮心王理查一世的连年征战而疲倦不堪,自然没心思为指挥能力更弱的约翰一世服役。国王从他们领地内扣出的代金,也只能雇佣来上限不高的各类杂牌部队。其实类似情况也出现于奥托四世的阵营当中,遭大部分封建主唾弃的皇帝只能动员非常有限的骑士武装,麾下最具实力的弗兰德斯是以城市民兵为军队主力,也就只能网罗出一支与英国人构成类似的军队。3月奥托四世向尼德兰进军,他把时间耗费在招集德意志军队,并在亚琛停留10天以举行自己同不拉奔公爵亨利女儿的婚礼。当奥托四世开始在6月向南进军时他只有3个臣属的德意志王侯和他在一起,此外的就只有他本人的萨克森军队。6月12日奥托四世进抵尼维尔,在那里他和同盟者们会合,这下他的军队的规模增大不少,但是按照约翰一世的战略计划来说这时指挥一支大规模的协同作战的军队已经失去战机。6月底腓力二世将军队移动至法国北部,并对奥托四世的计划作好准备。因为奥托四世的岳父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站在腓力二世一边,并秘密将奥托四世的动向告知菲利浦。除了弗兰德尔伯爵将一支大规模的骑兵加进奥托四世的联合军队中去外,英格兰的萨里斯伯里伯爵威廉.兰斯沃德(他是约翰一世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带领他的欧洲大陆雇佣军团加入奥托四世的阵营中去。最终开入北法的联军虽有名各类专业步兵,但骑士与其他重装部队的规模仅仅是1-人之间,总人数达到2.5万人。
(四)法王也有自己的结构性烦恼,当时的法兰西中央集权制度还处在草创阶段,根本无法像后世那样聚集起超大规模力量。原本只控制巴黎一隅的王室必须要通过联姻、册封等合法手段才能逐步将封地领主都替换成自己人,倘若不对平民阶层下达动员令则每次征召所能获得的支持也非常有限,因此真正能来回机动的核心部队也不过是1名骑士和实力稍逊的个骑马军士。好在腓力二世还能向境内各自治城市求援,将他们的自卫民团直接编入野战军才换来人的步兵主力。事实证明法国人的这套封建式动员体制非常好用,腓力二世到7月23日才下决心进行全面会战,总计0人的部队只用4天时间就迅速赶往预设的营地位置。不仅在速度上让奥托四世大吃一惊,整体数量也足够应付来势汹汹的强敌,虽然法王绝大多数的步兵都是二流水准。法王的动员的区域极其有限,但执行力和效率都甚为出色。
法兰西骑士
腓力二世在佩隆集合其军队,并于7月上旬向弗兰德尔地区进军寻找奥托四世进行决战。他的军队于7月25日进抵图尔纳,腓力二世得知奥托在图尔纳南方的瓦伦西恩斯时决定撤军,以免奥托四世插入自己军队的南面,切断自己的军队和巴黎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奥托四世也得知腓力二世的位置并领军北上,7月26日奥托四世的军队通过圣阿蒙德向北方的图尔纳开去,力图吸引腓力二世在图尔纳城的西边与自己交战。尽管奥托四世从间谍处获知法军的位置,但是奥托四世却没有利用有利时机率领实力强大的联合大军南下攻克巴黎,反而决定同腓力二世决战。奥托四世下令大军向西北方开去,军队到达离图尔纳城南9英里的地方时法军已赶在奥托大军到来之前放弃图尔纳城,不肯罢休的奥托四世继续追赶腓力二世,希望在布汶城能赶上腓力二世。当时腓力二世正和一部分法军穿过布汶城中的桥梁。不过不拉奔公爵的秘密信使腓力二世得以获悉奥托四世的计划,尽管如此奥托四世仍然希望赶上腓力二世并对其发动奇袭。年7月27日早晨腓力二世的军队已经在离图尔纳城西面很远的位置,法军的工兵部队已经加宽布汶城里的桥梁,这使得法军移动速度得以加快。法军的先头部队(主要是步兵以及辎重)已经穿过流经布汶城的马斯河上的桥梁,而腓力二世则和他的重骑兵部队守卫在桥的东面。在更往东边的地方奥托四世的军队已经从图尔纳城南面的莫塔尼城迅速移动过来,法军的后卫部队和奥托四世的先头部队发生战斗。当时奥托四世正在寻找撤退的法军,而快速行进中的法军在他眼中就象一支没有作好战斗准备就匆忙败退的军队,当法军后卫部队避开联军的攻击时奥托四世更加相信是自己的强大联军迫使法军陷入不利局面而撤退的。
德意志骑
腓力二世的后卫部队中的骑兵是由梅伦子爵亚当指挥,这时腓力二世最有经验的军事将领之一、圣约翰骑士团骑士桑利斯的圭林则骑马在一个有利位置对法军后卫部队的后方进行敌情侦察,当圭林发现奥托四世的军队快速地以战斗阵型前进时他立即向腓力二世汇报相关情况。腓力二世正在看着自己的骑兵开始过桥,他马上意识到潜在的灾难,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后卫部队在桥梁毁坏前过桥。腓力二世迫于奥托四世军队的压力匆忙撤退,在主力部队过河后将桥梁毁坏并将后卫部队放弃。腓力二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全军掉转方向迎战奥托四世,他让已经过桥的法军步兵以全速再次穿越桥梁。此刻奥托四世的部队正猛烈攻击梅伦子爵的后卫军队,迫使法军的马上弩手和冠军重装骑兵返回援救。随后勃艮第公爵率领自己的骑士从法军骑兵主力部队中脱离出来参加对后卫部队的援救,受到鼓舞的法军后卫部队拼死力战,终于延缓奥托四世军队的先头部队攻击,从而赢得法军主力部队准备战斗的宝贵时间。
(五)奥托四世正以为自己在追击败退的法军,看到法军转过身来和自己的军队拼死战斗后不禁吃了一惊,他不得不将军队重新集结和法军进行野战,因为他如果将军队掉转方向或撤退的话那么他便必败无疑。腓力二世将自己的军队布置在桥梁的东端的开阔地带上,部队和通过布汶城的桥梁东边的道路形成锐角。这是一片多石的区域,在它的下面是河边的沼泽地。他将自己军队左翼的位置空置出来,以便后卫军队可以在那里重新集结。腓力二世还将返回的后卫部队的士兵有序排列,最后法军的阵型向北得到延伸,左翼阵型集结起来。此时勃艮第公爵边战边退地靠近桥梁,法军已经准备好战斗。奥托四世命令到达战场的后续部队排列阵形和法军相持,当时奥托四世为眼前这支阵容鼎盛的法军感到吃惊,刚刚他还认为这是一支溃散的军队。双方布置阵型花了1个小时,在这个小时内菲利浦的步兵从桥的西端赶回,迅速地在贵族骑兵后面布置好。勃艮第公爵利用这段时间休息并补充自己的骑士,他们布置在法军的右翼。此时接近中午,太阳在法军背后,两军距离码。
根据当时流行的战术准则法王与神罗皇帝都将军队分为4个部分——左、中、右3个方阵与后队,其中最精锐的骑士集团居于二线充当总预备队,大部分步兵则被推上一线的中心位置,并用左右两翼的骑兵给予必要支持,在来自不同封建领的骑马部队之间也会安插支援他们的属地民兵。腓力二世无疑对自己的骑士们更有信心,而奥托四世认为靠更好的步兵能够弥补马上战力差距。在法军中央阵型正前方是由民兵组成的弩手部队,骑兵则在弩手后方。在左右两翼骑兵布置在前方,长矛手则布置在骑兵后方。法军的贵族骑士右翼有来自香槟区的骑士,伯艮地的尤德,然后是圣波尔、贝蒙特、蒙特莫伦西、圣克尔伯爵以及一些小领主;中央有七十位法国最显赫的贵族(其余的则在南部协助王太子路易对抗约翰)以及来自法兰西岛的国王封臣;左翼则有德鲁斯伯爵罗伯特、旁提乌伯爵纪绕姆、欧塞尔伯爵皮埃尔、布瓦主教以及托马斯·德·圣瓦勒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来自法国西北部的小贵族。腓力二世则站在军队中央的最前面,在他身后是法军军旗,军旗上有卡佩家族的绘有金色鸢尾花的蓝色家族徽章。
布汶战役中两军的布阵
奥托四世将步兵放在中央方阵的前方,步兵后面是他本人的私人骑兵。中央方阵的步兵主要由德意志、尼德兰长矛手组成,他们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最优秀的步兵。在他的萨克森战士旁边是来自不拉奔、林堡、荷兰以及那穆尔的骑兵,在骑兵的后面是奥托四世的第二列步兵。在他的第二列步兵后面帝国丝绸飞龙军旗迎风飘扬,军旗旗杆顶端刻有一只飞鹰,飞鹰拥有一双金翅膀。此外还有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带有黄金装饰的战车,它由奥托四世的随从护卫着。在左翼是来自弗兰德尔以及哈诺的骑士,由费迪南德伯爵指挥,在骑士前面则是来自上述地区的步兵。在右翼的则是布洛涅伯爵的军队、一小部分的弗兰德尔骑士以及萨里斯伯里伯爵指挥下的雇佣军,在他们前面也是步兵,包括弩手以及长矛手。
(六)战斗开始后双方都以各自最强的右翼作为主攻方向,腓力二世就将希望寄托于来自香槟和勃艮第的精锐骑士,他们身后还有从各地领地赶来的附庸步兵以及由名军士组成的轻骑兵侧翼,与之对阵的联军左翼主要由来自弗兰德斯的名骑士和更多从同城征募而来的半职业民兵组成。法军首先发起战斗,圭林率领名苏瓦松骑兵挑战弗兰德尔贵族骑士,并在遭击溃之余将一些杀红眼的对手吸引出原有阵列。随后才逐次派出勃艮第骑士为主的不同单位的骑士,将全面反击的弗兰德斯人挡在阵列之外。混战中骑士们都用剑和斧头砍杀对手,尽管大家都会在遭遇不利时后撤会步兵阵列间重组,但法国人的训练有素让整套流程更为迅速。反之许多放弃封地而入城居住的弗兰德斯骑士就因缺乏同等级别的对抗经验而落入下风,他们曾险些斩杀冲上来的勃艮第公爵,却在长达几小时的反复激战中暴露疲态。等到受伤的弗兰德斯伯爵自己也被擒获他们的斗志也被彻底摧垮,留下己方步兵就仓惶逃离现场。中路战场的2名来自诺曼底和巴黎周遭的步兵将直面至少两倍于自己的联军同行进攻,其中最可怕的对手是几百名来自布拉班特的大盾长枪兵,他们的武器长度往往在3-4米之间,正面硬扛骑兵冲锋都不在话下,更不用说是装备五花八门的普通城市平民。由于常年集训且作为雇佣兵被列国君主雇佣,他们很快就扫荡掉法军前列的民兵弩手,让挡在身前的法国人溃不成军。
布拉班图重步兵
奥托四世也忍不住和自己的侍从们策马上前直扑腓力二世的所在位置,腓力二世还被从后排冲上来的萨克森征召部队拉下马,只是靠身上的优质铠甲才保全性命,并借助护卫让出的马匹才暂时脱离危险。若他在此时选择退避三舍,那么整支军队将会因为他的怯懦而加速崩溃。至于以布列塔尼封建骑士和更多民兵拼凑的法军左翼也被精心布置的联军右翼所压制,前一年率舰队作战的索尔兹伯里伯爵在如今正指挥英国骑士与弓弩手们作战,他还能获得一支布拉班特雇佣步兵的支援而能打得当面对手都节节败退,但英军骑士数量太过稀少,无法将优势扩大为决定性胜利,也就给腓力二世和法军足够的反败为胜时机。此时已经搞定弗兰德斯人的法军右翼开始迂回,从侧翼猛击已经失去秩序的联军本阵。他们很快发现奥托四世本人,并在冲锋中用骑枪将他的坐骑眼睛刺瞎。奥托四世因此坠马,靠着4名勇武侍从的力战才没有被对手抓获。但他非常害怕自己在混战中遭遇不测,因此在换上新马后就头也不回地逃离战场,之后跑到瓦伦西恩斯。
原本险些团灭的法王亲卫队和巴黎民兵也终于迎来全面反扑机会,他们在右翼部队的协助下反攻到奥托四世以及萨克森、不拉奔、林堡骑士所在的阵地,将大批殿后的萨克森人和西法里亚人击溃。随后又包围掩护奥托四世跑路的帝国骑士,花很大力气才将他们杀死或俘虏。在联军左翼的费迪南德伯爵将自己的长矛手围成一个圆圈,左翼剩余的骑士则留在圆圈中间,直到不拉奔军队逐渐地被击溃后费迪南德伯爵才被俘获,而尼德兰人则和那些雇佣军一道迅速地溃逃。受此影响下原本大有希望获胜的联军右翼也在开始被多路赶来的法军夹攻,法军左翼的骑士抓住联军部分地将右侧翼暴露的机会对其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攻击,深陷乱局的索尔兹伯里伯爵也在落马后遭对方俘虏。随他一同前来的英国骑士则在波维的雨果率领下自觉胜利无望而开始撤退,从而宣告这一侧战斗的最终结局。至于来不及撤走的约名布拉班特长枪兵们只能在丹马丁的雷诺领导下守在原地继续忍受法军骑士的攻击,他们甚至还组织过多次反冲击,直到自己完全被名赶来增援的法国民兵吞没,丹马丁的雷诺投降。
(七)布汶战役在适合骑兵冲锋的地域进行3个小时,联军遭到彻底性的失败,奥托四世的皇帝战车被毁,碎片被法军带回巴黎。萨里斯伯里伯爵很快便和德鲁斯伯爵的儿子进行交换而获得自由,腓力二世的盟友腓特烈则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丹马丁的雷诺则在监牢中度过余生,英格兰国王约翰一世被迫和腓力二世在希农签定为期6年的和约。约翰一世因收不回家族的领地被臣民冠以“无地王”的称号,而弗兰德尔在以后的某段时期内被法国短暂控制。随着布汶战役的尘埃落定巴黎王室的威望空前高涨。尽管有大批民兵倒在战场上但法国骑士还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实力。他们不仅同样屠戮大批弗兰德斯步兵,也击杀名敌对贵族,并将另外25名男爵和名骑士都俘虏在手。志得意满的腓力二世稍后更是以奥古斯都自居,足以说明此战对法国历史的意义。之前还显得桀骜不驯的地方封建主们纷纷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艰难,尤其当装被俘的弗兰德斯伯爵在巴黎惨遭胜利游行时法国人的王权至大模式便无法被修改。
原本期望绝地翻身的奥托四世由于战败和自己的逃跑行为彻底失去那些还愿意支持自己的封建领主,教皇英诺森四世怂恿德意志诸侯们抬出新的皇帝继承人,顺利将对手废黜为躲在自己领地而不出门的没落贵族。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此过渡到混乱阶段,失去压制法国人的能力。虽然后世曾有多位野心家皇帝尝试复兴,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观这个情况,德意志人的翻身机会也就被最大限度地拖延至近代。至于主动诱敌而没有赶上决战的约翰一世也被迫在布汶战役后向腓力二世认怂,虽然只是对一些先前失去的领地进行签字确认,却因丢掉家族的龙兴之地安茹,开始遭到国内贵族们的群起围攻。这些人本就不愿继续为国王的欧陆争霸掏钱,如今也终于找到符合政治正确的联手犯上借口。他不仅会被冠以“失地王”的蔑称,还被迫在限制王室权力的《大宪章》上留下姓名,以至于先前的努力和成绩都被一笔勾销式地忘却干净。但更重要的是英格兰在实际上已经失去重返欧陆的机会窗口期,往后的他们无论如何挣扎都不会对这个属性产生决定性的动摇。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