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睡莲的莫奈画向日葵的梵高为何有不一样的
2025/3/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322/4595411.html
十九世纪中叶,出生在同一时期的莫奈和梵高分别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领军人物。他们在青壮年时期的生活一样非常凄苦,他们的作品长时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但却因为性格的不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梵高因为得不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耗尽所有气力,早早地撒手人寰,来不及看到世人对他仰慕的神情,而莫奈呢?
莫奈(-)生长在法国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妈妈希望他长大后做个鞋匠来帮补家用,他从五岁开始就对画画产生了强烈兴趣,他憎恶上学,辍学后就以卖漫画为生,这样的决定完全不符合他父母的期望,他与父亲闹翻后,没有经济上的来源。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结识了毕沙罗/塞尚等人,年3月他们一起举办画展,他带着《日出印象》及另外12幅画参展,结果法国主流艺评家们并不接受他们这群年轻人的作画方式,反而用莫奈的这幅画的题目讽刺嘲弄他们为“印象主义者”。
莫奈出乎意料地接受了这个带着侮辱属性的名称,自称为印象派。
他在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一直坚持自己印象派的绘画风格
他与印象派画家们一起举办了四次画展,每一次画展参观的人是越来越少,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无法维继,连买画布的钱都没有,只能把已经画好的画刮掉颜料重复利用,他和妻子居无定所,他写信求助于他所有的朋友们,祈求着面包及一点点金钱度日。
年9月,莫奈画了整整十四年的妻子卡米尔在生下他们的次子后生病过世。他深受打击痛不欲生。但是生活的残酷并没有将他摧毁,他走进大自然里去意大利,荷兰野外作画,捕捉自然界里每一瞬间光与影的变化。
他对同一个事物作画很多次,只为体现出不同时间段里呈现出来的变化,如干草垛,睡莲系列,他对光与色彩之间的诠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也把他的热情和自由的灵魂画进了每一寸画布里。
保罗高更说:莫奈在画架前面既不是过去的奴隶,也不是现在的奴隶,他是他自己,始终是他自己,永远是他自己。
年他举办了个人的画展,次年他与他的妻子艾丽丝及共同抚养的8个孩子搬离了维特伊,租住在吉维尼,他为了生活,日以继夜的作画,以便宜的价格兜售着他的画作。
直到年他的朋友吕维艾将他的部分画作带到美国纽约开办画展,世人终于读懂了他的才华,那时的他已经48岁,随着情况的好转,他买下了吉维尼的大房子,开始修建日本拱桥,挖出了水塘,引来了塞纳河的河水,种上了垂柳和睡莲。
他晚期的作品就全神贯注的描绘着花园里的一切景物:石拱桥/柳树/睡莲/池塘直到画作完全聚焦到只有水中的睡莲,他的画作实际上与抽象派只隔了一层薄薄的窗纱。
年6月,法国卢浮宫展出了莫奈14幅画作,为他打破了不展出在世艺术家的先例,赋予了他至高的荣誉。
72岁的莫奈决定以巨幅睡莲系列的画作赠予给他热爱的祖国,即便当时在患严重眼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凭借着对光与色彩准确的感知和把握,以非常人的坚强毅力,终于在去世前完成了这一系列画作:睡莲目前全部都留存在巴黎橘园美术馆展出。
莫奈的生活是苦楚艰难和悲凉的,他用笑来直面痛苦,始终保持着一颗自然纯真的初心,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把明锐的眼睛聚焦在大自然光与影的变幻上,用独特的视角,自然而又自由的手法描绘着他所看到的一切,心无旁骛!
他用强大的毅力抵御了所有外来的负面影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硬生生顽强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有着美好结局的传奇。莫奈和他晚年专注画的睡莲也被当成法国的国宝而载入史册。
在奥塞美术馆,在荷兰和英国的国立美术馆,都有莫奈不同时期的画作:他画《打洋伞的卡米尔》,《春日时光》。
他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风车》,画英国的《查林克洛斯大桥》,画《鸢尾花》也画《一束向日葵》,画垂柳也画睡莲。
在他的每一幅的作品里你永远读不到哀伤和狂躁,一切的呈现都是当下美好的瞬间。你感受得到的是大自然自由呼吸的信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安详而平静。
尔后你会滋生淡淡的喜悦,仿佛是他在轻声细语地告诉你生活的密码:致虚极,守静笃,不急行。知行合一,守住初心,在恰当的时候,你总会得到圆满的答案。
离巴黎20分钟车程的吉维尼小镇里,莫奈的花园里,鲜花至今依然怒放,他仿佛一直都是住在光与影的温馨美好的世界里,从来不曾有过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