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鲁迅公园水体治理工程完工啦,水体

2023/5/31 来源:不详

虹口区新闻办说,该区最大的人工湖水体治理工程,即鲁迅公园水体治理工程完工,游船码头等水上项目重新对公众开放。此次工程有针对性地实施水治理,并强调生态治理与景观建设同步推进,在营造美丽湖景时,建起具有较强持续净化能力的水生态系统。详见↓

这次水体治理强调“生态治理”的治水理念,通过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让人工湖成为具备自净功能的城市海绵体。此次治理特别设计了“水下森林生态净化系统”,通过定量科学合理配置水生动植物,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善水体内食物链网,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经过治理,公园湖体水质由原先的劣V类水提升至目前的IV类水质,水体透明度达50厘米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烟花”台风来临时,这里的人工湖不仅承载了蓄水功能,有效缓解了市政排水管网压力,而且这处城市海绵体的自净功能已逐步显现,短短几天就恢复了清澈的水质。

鲁迅公园水面面积达3.6万平方米,周边无外河补水水源且公园历史悠久,造成了整体湖区水体流动性差、水色偏黄、透明度差等。为此,工程有针对性地实施水治理,并强调生态治理与景观建设同步推进,在营造美丽湖景时,建起具有较强持续净化能力的水生态系统。

与大多数水体治理工程一样,第一步是清淤。不过,这次清出的淤泥有一部分继续“用之于湖”:在湖边新建二级驳岸,用于种植观赏性的鸢尾、再力花、梭鱼草、水生美人蕉等挺水植物。这样的二级驳岸不仅更保障了游客亲水的安全性,而且植物根部还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让岸边的污染物质在被雨水冲刷进湖前先过滤、净化一部分。

清淤后,“水下森林生态净化系统”逐步构建。首先是栽种沉水植物,这次在浅水区主要选择了苦草,深水区种植的是马来眼子菜,这些沉水植物不仅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还能将对水体的“有害物质”分解转化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且这种植物顶部距水面有一定距离,可以保障游客的行船需求。待沉水植物生长一个月形成“水下森林”后,工程方再投入食用藻类的浮游生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而后再根据科学配比,投入滤食性贝类、刮食性螺类以及小鱼、小虾,形成更完整的食物链,消减营养物质,净化水质。这样的“水下森林生态净化系统”,有别于靠定时清淤、投入明矾等化学制剂来提高水体透明度的老方法,通过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用更自然的方式达成生态平衡。

考虑到公园水系为封闭性水体,改造后的湖中还多了几个“喷泉”,即涌泉曝气装置。这些装置不仅成就了动态景观,而且通过曝气充氧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加强水体交换,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资料:虹口区新闻办

编辑:吴维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