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农田建设技术要点指引
2023/6/2 来源:不详白癜风要忌口什么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984335.html
本文转载来源:扬州市农业农村局
一、生态农田建设的内涵
“生态农田”是指在保证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具备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方式绿色、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的农田。
基本内涵包括: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田间道路等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对农田退水或面源污染物排放的路径进行优化,建设汇流湿地、生态廊道、生态田埂、生态塘等生态工程,提升农田生态服务功能,减少氮磷排放,促进资源节约与养分循环再利用。
二、基本原则
1、生态农田的建设应在保证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的前提下,耦合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改善功能,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
2、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处理,循环利用”的原则,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水土条件等因素,沿农田退水路径建设生态沟渠、肥水收集池(塘)和生态塘浜/湿地等生态工程,对农田径流水体中流失的氮磷等进行拦截消纳或养分循环再利用。
3、排水系统的改造提升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原则上不新开挖河塘,保证排水通畅的同时有效削减农田氮磷排放。
三、技术路线图
在遵循基本原则的条件下,沿农田退水路径建设生态沟渠和汇水调蓄系统,其中肥水收集池(塘)和生态塘(浜)/生态湿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对农田径流排水中的氮磷等进行拦截消纳和回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设生态田埂和生态廊道等生态工程。肥水收集池(塘)用于收集氮磷养分浓度较高的初期地表径流,并通过提升泵站优先将肥水回灌于农田。有条件的在肥水收集池(塘)后端建设生态塘浜/生态湿地,对超过肥水收集池塘容量的农田排水进行净化后排入河道(图1)。
四、重点建设内容
1、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构建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和水生动植物组成,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农田沟渠系统。生态沟渠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排水沟渠进行生态化工程改造,建成后沟渠应兼具排水和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功能,其设计、建设与管护可参见“农田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塘构建技术规范”(DB32/T-)。每百亩农田宜建设m以上生态沟渠。
生态沟渠的渠体断面宜为倒等腰梯形,沟壁宜采用适于植物生长的土质或铺设有孔穴的植草砖,应保证边坡稳定,沟底宜为土质。沟渠植物宜选择具有拦截径流和吸收氮磷的作用,且不影响沟渠正常排水的水生植物。沟壁植物以自然演替为主,人工辅助种植狗牙根(春夏季)、黑麦草(秋冬季)等;沟渠中可栽种茭白、梭鱼草、黄花水龙(春夏季),以及水芹、鸢尾、黄菖蒲(秋冬季)等,沟底可种植菹草、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
生态沟渠可辅助设置以下单元:a)初沉池。位于农田排水出口与生态沟渠连接处,材料可选择泥质或混凝土,内装氮磷吸附等填料,对农田排水中的悬浮物等进行沉淀;b)拦水堰。位于生态沟渠的末端,用砖砌或混凝土或沙袋构筑,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使生态沟渠中保留一定的水位从而保证沟底水生植物等的生长。
2、汇水调蓄系统
汇水调蓄系统由低洼地或者农田汇水的小河浜改造而来,由前端的肥水收集池塘和后端的生态塘/生态湿地组成。
(1)肥水收集池(塘)
肥水收集池(塘)用于收集高浓度农田排水,因地制宜利用已有低洼地进行建设,以土质为宜,每亩农田宜配置3m3收集池。肥水收集池(塘)中安装水泵与农田灌溉系统相连,优先进行农田灌溉回用。
(2)生态塘
生态塘指具有稳定的生态系统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调蓄水量与净化水质的塘/库。
生态塘建设时应充分利用已有排水沟和水塘,根据塘内地形合理设置进出水口。生态塘应包括以下单元:a)引流渠。用于连接生态塘和其他排水系统模块,可选择水泥硬质化材料为框架,引流渠体面积由排水量决定;b)生态净化塘。利用水生动植物对氮磷进行吸附、吸收和转化,其前端水体深度应大于1m,后端水体深度应为O.3m~O.5m;c)循环再利用系统。需要时可用其对肥水收集池(塘)进行补水。生态塘和肥水收集池(塘)通过溢流闸坝相互连通,和河道通过排水管道相连接。大雨来临前应及时降低生态塘中的水位,为汇集净化农田径流腾出库容。
生态塘中的植物可根据水的进出方位和深度来设置,优先选择生物量大、经济效益好、管理和收获方便、处置利用容易的植物。如睡莲、大藻、水鳖等浮水植物;芦苇、茭白、再力花、千屈菜、香蒲等挺水植物;苦草、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或其搭配组合。
(3)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由种植水生植物的浅层池塘或渠道组成,其底部一般填充一定深度的基质,利用基质一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其设计和建设应充分根据园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形水系分布,且应综合考虑生态湿地的轮廓、单元搭配、水生植物的配置等因素,兼顾景观效果。生态湿地与生态塘面积之和宜为农田面积的1/60~1/40。
生态湿地的建设应充分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地形水系分布、汇水面积、降雨强度等因素进行设计建设,还应综合考虑生态湿地的轮廓、单元搭配、水力停留时间、水生植物的配置等因素,兼顾景观效果。湿地植物应选择对氮磷等具有较强去除能力或具有经济效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水葱、香蒲、美人蕉、菱角、狐尾藻、金鱼藻、菹草等,或其搭配组合。
3、生态田埂
生态田埂是以原有田块分界和蓄水功能为基础,在条田田埂上因地制宜种植不同植物,实现农田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景观美化和农业生态系统增强。
该技术主要在稻田中应用。生态田埂高度以20-25cm为宜,宽度40cm左右为宜,近渠边田埂可适当加宽。生态田埂上可种植大豆、高粱、芝麻、黄花菜等经济作物,香根草、苏丹草等诱虫植物,以本土植物为宜。
4、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由天然或人工的植被带、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的,连接分散的动物栖息地和繁衍场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界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一种廊道类型。生态廊道是联系生境斑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环境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工程。生态廊道建设主要由生态道路建设、生态林网建设等组成。
生态廊道技术通过田块与田块之间、田块与道路之间、田块与河道之间、田块与村庄之间栽种乔木、灌木、草皮等植物(以灌木、草皮为主),构筑绿色植物立体防护带,进行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业生态生产条件、保障农业丰产、稳产,同时有效阻拦农业面源污染的扩散。在农田周边以及沿路一侧可种植草皮及适合本地的多年生草花如波斯菊等;在河湖边可搭配种植灌木、乔木树种,如垂柳、冬青、黄杨、女贞等;在农田和河流中间区域宜种植乔木,如水杉、香樟等。
生态道路主要由田间生产性道路因地制宜建设而成,以砂石路、泥结石路面或者路面铺设带孔穴的透水砖为宜,保证绿色通道功能,为生物提供安全通行的廊道和栖息空间。
五、工程管护基本要求
1、工程正常运行后,应减少沟渠堤岸植物带受岸上人类活动、沟渠水流、沟渠开发等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
2、生态沟渠沟底淤积物超过10cm、或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水流的区段,要及时清淤,保证沟渠的容量和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
3、生态沟渠、生态塘与生态湿地中的水生植物要定期收获、及时处置和条田利用。(耕地质量处、农田建设管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