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长江的绿色种子长江巡礼

2022/8/11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源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境内的黄柏河是长江中游北岸的一条一级支流,近年来,夷陵区建设长江岸线绿色生态廊道,修建慢行道、湿地植物科普区、休闲体验区等设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图为黄柏河生态湿地景观。张国荣摄(人民图片)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有一支由6名志愿者组建成立的宜宾长江鲟专职协助巡护队,其中有4名队员是从江安县退捕渔民中遴选的转产志愿者,巡护队通过协助当地渔政执法部门,开展保护长江生态系统、配合科考调研、水上灾难救助等工作。图为巡护队队员在一江心岛上维护珍稀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庄歌尔摄(人民视觉)

珙桐,又名鸽子树、水梨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起源古老,是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作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野生珙桐极为稀有。图为形似鸽子翅膀的珙桐花序总苞片。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供图

在白鹤滩水电站特有珍稀植物展示区里,一株株珙桐叶片青翠,枝条茁壮。

年6月,这些珙桐从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繁育基地出发,“跋涉”一千多公里来到白鹤滩,实现了从实验室到户外的回归。

就在它们“离家”后不久,留在“家”里的部分珙桐悄然开花,雪白硕大的花瓣垂挂枝头。微风拂过,珙桐叶动花摇,宛若灵动的白鸽在叶片间翩跹飞舞。

“这是人工繁育的珙桐首次在三峡坝区开花结实。”植物所副所长黄桂云不胜欣喜。

在三峡这座巨大的自然物种资源宝库中,不乏像珙桐一样的珍稀植物。带它们回“家”,培育出更多“伙伴”,再放归野外,是黄桂云及其团队多年来坚持的事业。

迁地繁育守护物种基因库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一开始就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考量范围内。”从事植物保护与研究近30年来,黄桂云作为一线工作者,见证了三峡工程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开展。她告诉记者,从年起,三峡集团的科研人员就开始调查库区内珍稀植物的分布情况,对可能受到工程影响的植物展开保护。

据黄桂云介绍,对于一些难以迁移的高大植物,尽可能地采取施工避让措施,进行就地保护;而受库区蓄水、土地塌方等影响的可迁移植物,一般将其迁地保护到植物园区,养护成活,而后通过科研实现批量繁育。

既是珍稀植物,想在广阔的三峡库区觅其踪影就绝非易事。植物所高级工程师吴锦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珍稀植物本就属于极小种群,科研人员需要在大量文献和当地向导的支持下,划定可能的分布范围。而崖柏等珍稀植物常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更是为调查和样本采集带来许多难题。“有时在同一片区域来回搜寻很多次,冒着坠崖坠江的危险,才能发现目标植物的踪迹。”吴锦华说。

找到植物还只是第一步,将植物迁移到新的生境更需要耐心。如今在三峡坝顶的专类园中盛开“鸽子花”的珙桐,其母本曾历时八年才完成引种。“珙桐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怕晒怕热又喜湿润,非常‘娇贵’。”黄桂云介绍称,珙桐对环境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生长速度又非常缓慢,团队为其设计了海拔降阶式的移栽方案。

从海拔米的原生地到植物所,珙桐每到一站就要度过两年的移植适应期,其间还需跟踪监测其生长状态。正是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这种中国特有、从千万年前走来的“植物活化石”,才在低海拔地区焕发出同样蓬勃的生命力。

“让珍稀植物不至于濒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批量繁育。”植物所高级工程师邱利文认为,掌握成熟的植物克隆技术是实现批量繁育的基础。

邱利文介绍,传统的苗木繁育只能通过播种、扦插等方式,容易受限于采种困难、种子活力低等因素,不易成活。现在,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等细胞组织,进行植物克隆,大大提高了珍稀植物的繁育效率。

经过多年努力,植物所成功迁地保护余种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可能受工程影响的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无一灭绝;还成功繁育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1万余株,有力守护了三峡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物种基因库。

生态修复用好植物价值

今年3月,在长江宜昌段的江心小岛胭脂坝上,株人工繁育的疏花水柏枝成功放归自然。红色枝条映衬着翠绿细叶,这些新栽植株生机盎然,扎根挺立于沙石之间。

作为三峡库区的特有物种,疏花水柏枝在依江而生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夏季浸于水中,进入休眠期;冬季水位降低后开始生长。其根系长达3-10米,具有固土护坡、维护江岸的生态价值。

而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的周期性涨跌,使陆域和水域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一道高差约30米的消落带。对消落带进行植被绿化,对于维护库区水陆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什么样的植物才能适应水位消涨变化的生长环境?疏花水柏枝这类既能耐水、又能耐旱的植物进入邱利文等人的视野。

“寻找水旱共耐的理想植物,一方面要寻找在消落带附近生长的野生植物,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淹水等胁迫试验。”邱利文告诉记者,调查并筛选出适于消落带生长的植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开展精心设计的消落带生态修复试验。

于是,邱利文带领团队在三峡大坝上方的偏岩子岛上开辟了消落带试验区,通过设计不同的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探究满足不同植物生存要求的水位区间。经过多年的调查与试验,目前已找到涵盖乔木、灌木、草本等20多种植物。通过抗逆性试验,疏花水柏枝生长周期与消落带水位涨落周期相反的难题也被破解。这对于开展乔、灌、草相结合的消落带植被恢复工作,是积极的信号。

“从近三年的消涨试验来看,这些植物表现良好,栽种在不同高度的植物成活率较高,能对消落带起到复绿效果。”邱利文表示,消落带植被恢复至今仍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能够为长江水利与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植物能够发挥生态作用、助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地方还有很多。

水生植物是长江的“净化器”与“美容师”。据了解,植物所增设水生植物试验区,通过引种保护四季常绿鸢尾等94种水生植物,探索利用植物净化水质、美化水景的生态修复新路径,让植物充分参与到水生态保护的过程当中。

陆生植物也“不甘落后”。据吴锦华介绍,植物所下一步将在长江上游的向家坝等水电站建设珍稀植物园,开展工程遗迹修复工作,用更多植物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让绿意在长江两岸不断延伸。

在黄桂云看来,三峡库区积累的珍稀植物保护成果能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经验。“长江两岸的植物种源可能就在三江源地区,保护好三峡的珍稀植物对于长江源头植物保护是有帮助的。”黄桂云说。

步履不停传递保护的力量

紧邻三峡大坝的植物所,如今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和保育基地,成为一座“珍稀植物王国”。人们不仅能在这里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还能一睹各类珍稀植物的风姿。

对于植物工作者而言,“植物种类永远不够多”,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多年来,黄桂云等人深入宜昌、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实地勘察长江流域植物资源,上半年野外调查,下半年培育苗木,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原来是老专家们领着我干,现在是我带着年轻人干。”黄桂云觉得,植物保护的热情与力量正是这样代代相传。

近日,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唇形科植物新物种,这意味着长江流域还有更多植物奥秘有待探索。吴锦华坦言,野外调查等工作尽管充满艰辛,但探索新物种的好奇心和发现濒危植株的惊喜,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喜悦。

这种由保护植物生发的喜悦,正在通过科普宣讲、亲子研学、志愿活动等方式,为更多人所享。在三峡坝区,人们可以登记认领珍稀植物,定期前来浇水养护,与“不会说话的朋友”作伴;在植物研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将荷叶铁线蕨等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的叶片制成书签;从芳香类植物中提取精油制成手工皂等产品,也受到人们欢迎。

把保护植物的意识与行动传递给更多人,形成合力,已成为植物保护工作者共同的心声。黄桂云认为,珍稀植物保护的课堂不应只开设在植物所等研究机构。她建议,让植物科普类课程走入校园,培养孩子们爱绿护绿的意识。

邱利文认为,保护珍稀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们回归自然,这不仅需要回归种植,还要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确保回归的植物能够自然繁衍。“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各方的力量,为珍稀植物打造宜居的环境。”(记者朱金宜)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4月19日第08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