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艺术启蒙怎么做掌握这三招,艺术小白

2024/12/22 来源:不详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哎呀,我可是让我的闺女给气死了!”

朋友小娴上周跟我抱怨了好一顿。原来,她听说现在考试改革,艺术素养也要纳入考试范围,于是就想带孩子去美术馆熏陶一下。

为了避免在美术馆白逛一遭,小娴自己也认真做了准备,不仅提前了解画派知识、艺术手法等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孩子感兴趣,还搜索了很多画家的名人轶事。

本以为这次美术馆之旅会打开女儿通向艺术的大门,没想到,孩子问的她答不出,她说的那些孩子不乐意听,母女两人都感觉很失望。

小娴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身为门外汉的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往往会用力过猛。不仅无法给孩子良好的启迪,还有可能会抹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为了帮助成千上万个在孩子的艺术启蒙前束手无策的父母,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写下了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不仅奉上了63条贴心的小指南,更是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特点为向导,对29幅风格鲜明的画作进行了实例式分析解读。

可以说,这本书真的是手把手教新手父母如何给孩子做艺术启蒙。

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所说,这是一本献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它努力让所有阅读本书的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审美老师。

席勒曾经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激发孩子对于美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许,这才是艺术启蒙的意义所在。

01父母无需面面俱到,找准切入点,开启艺术启蒙之旅并不难

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人天然会产生恐惧。对于艺术并不精通的父母,做起孩子的艺术启蒙来往往会格外心虚。

有的人会完全教给学校或者辅导机构,并美其名曰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来做。也有的人则过分紧张,恨不得看完了一幅画就让孩子写一篇观后感。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做好孩子的艺术启蒙,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人爱好运动,有的人喜欢看小说,还有的人痴迷于做饭。这些擅长的领域,都可以变成接触艺术的途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基础来观察、谈论一幅画或一座雕塑,这会让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如果你爱好旅游,那么,尝试从艺术家不同的生活地点来研究起创作阶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梵高是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例子,他出生于荷兰,后来搬去巴黎,再后来去了普罗旺斯,最后,在奥维尔小镇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当你纵观梵高的作品,便可以感受到作品中色彩的变化与光线的使用,与他身处何方有丝丝缕缕的关联。

通过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艺术相结合,不仅让父母可以拥有信心开口谈艺术,更是能够拉近自己与孩子在欣赏艺术上的距离。

但是仅仅有信心还不够,要想不跑偏,必要的博物馆指南与艺术手册仍然必不可少,唯有对艺术有感触的人,才能给与孩子更适时的引导。

这里的知识,并不是艺术史知识,也不是那些看起来能活跃气氛的名人轶事,而是,那些了解作品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艺术家的思想。

只有不断做好这些准备,父母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以艺术家的视角看待作品,让孩子有机会建立自己与艺术作品的联结。

02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角,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如果想要给孩子讲艺术,那么第一句话就一定要是“你看到了什么?”让孩子先说,他才有机会去体会,去感受,进而产生自己的判断与分析。

艺术不是了解具体的创作日期与风格那么简单,也并非跟着感觉走那么不可捉摸。想要平衡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将主动权教给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父母加以点拨。

可以让孩子去感受画作的色彩、画中的元素与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在孩子符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进一步拓展。

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所以,带孩子在画作中游历也是一种深入了解作品的方法。让孩子假想自己正处于画中的某一地点,是想要进画中的房子里一探究竟,还是继续往前走呢?画中的花朵为什么是紫色?从左到右的运动轨迹,或者是相反的方向,会有怎样的不同。

如果是人物画,那就让孩子注意人物的眼神、动作、服饰甚至是比例大小,从这一系列信息中,孩子肯定能够有自己的感受。

此时,适当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慨,建立艺术作品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从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所以,在艺术启蒙中,所有的努力都要指向一点,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讲解了引导孩子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不难看出,最让作者担忧的并不是父母的无知,而是过分干预孩子的感受,过多地发表一些不相干的言论。

因为,艺术作品需要用眼睛来看,而不是用脑子来记。

03熟能生巧,29次排练,只为成就现实生活中的游刃有余

谁都不可能把每一个作品都研究透彻,能做的,是找到欣赏艺术的角度和方向。

所以,作者在书中通过对29件大师级的艺术品的详细解读,让每一个艺术小白都能摸索出欣赏艺术的线索。

比如对梵高的这幅《鸢尾花》,作者按照5-7岁、8-10岁、11-13岁这三个年龄段,按照不同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给出了解读画作的角度。

对于5-7岁的孩子,可以提示孩子注意到只有一朵白花,感受他的独特与孤单。也可以提醒孩子,这一丛的花朵,是否与他在公园里专注于看花一样,其他的景色都被抛诸脑后,眼前只有这些盛开的鲜花。

对于8-10岁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感受这些伸展着的花朵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是否让他想到了某一些人。注意到白色花朵几乎没有叶子,体会画家在构图方面的用意,以及那几乎被忽略掉的歪歪扭扭的签名。

对于11-13岁的孩子,则可以从文化角度去解读白色花朵的深意,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思考画家梵高背后的动机与艺术手法。

这种按照年龄来划分,而且具体实用的解读方式格外友好,既能让人熟悉欣赏角度,也在不断强化一个概念:父母只有通过适合孩子的视角,才能开启孩子的艺术之眼。

想要做好孩子的艺术启蒙,父母无需苛求自己成为艺术大咖。只要找准自己擅长的切入点,将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中,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就可以。

如果还是没有底气,那就再来29次排练,对不同的画作进行研究体会。相信做到这些,孩子的艺术启蒙并没有那么难。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